服装大体可以分为功能性和情感性两种,而运动服饰具有强功能性。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,强功能性的运动服饰并不能构成强烈的消费欲望,毕竟,泡健身房举铁的女性占少数,瑜伽、普拉提等舒缓和柔美的运动项目则受到青睐。也就是说,如果能在服装的功能性之上,增加时尚及情感元素,女性消费者就会趋之若鹜。
对于这一点,Lululemon理解地十分透彻。从创立起(1998年成立于加拿大温哥华),Lululemon就以“Athleisure”为卖点(Athletic+Leisure,运动+休闲),主攻女性瑜伽服饰,围绕“女性、瑜伽、运动+休闲”展开营销。
调性决定了Lululemon的营销方式,Lululemon不打广告,不找明星代言。
最初,Lululemon 依靠与教练合作,及赞助社区瑜伽课的模式发展。具体来说,Lululemon把营销费投入给瑜伽教练,并提供免费的服装。这些教练的用处在于,作为KOL影响身边的学生,从而促成购买行为。
之后的一切水到渠成。在那段时间里,Lululemon每周都会在曼哈顿的布莱恩公园,赞助举办两次的瑜伽课程,几乎每次都有上百名女性参加,场面堪称火爆。
很快,Lululemon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型瑜伽集体活动,成功营造了社区文化。加拿大主流媒体曾经将这一现象(对Lululemon的狂热爱好)用“邪教式的”一词(Cult-like)来形容。
从白领、家庭主妇蔓延,随后“侵蚀”明星、KOL,Lululemon迅速积攒起了大批的女性消费者,明星和KOL的带货能力可想而知。
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Lululemon 用这样的方式打入到群众中,传达了一种“我离你们更近”的信号,打破了明星代言的疏离感,并强调舒缓和优美的运动形式,巧妙避开了竞技体育的对抗性和激烈性。
Lululemon以同样的策略进入中国。
Lululemon全球CEO LaurentPotdevin 曾在2017年11月接受腾讯的采访时说:
“对于Lululemon来说,我们在进入每一个新市场的时候都是非常有策略性的,采用的是我们品牌非常特别的‘社区策略’。在成都开店前,我们的团队真正深入社区,他们去认识和联结当地的教练、瑜伽老师等,并在社区内为品牌建立良好的‘能量’。”
他认为,很多品牌在进入中国时有一个错误的理解:大量开店、迅速扩张。但实际上,当Lululemon在中国考察时发现:“很多商场并没有什么人流量,比如在餐饮区或者电影院会有很高的人流量,但是并没有很多人真正去逛店。”
Lululemon明白,避开明星代言、大量开店、迅速扩张,不仅可以剩下一大笔钱,还可以减少与传统运动品牌的直接对抗。
基于此,Lululemon深挖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力,对产品进行细化。
如果用一种非常鸡汤的说法来总结,那就是Lululemon成功贩卖了一种生活态度,让消费者为其信仰充值。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,这种方式十分受用。在这一点上,Lululemon与星巴克、Surpreme、苹果相似。
进入中国,Lululemon正好赶上了全民健身的热潮,而品牌掀起的瑜伽热也引发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。我曾在2017年的冬天,某个雾霾爆表的日子里,在三里屯北区看到一群身材样貌姣好的女性在露天平台上大练瑜伽。